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22章 吴起将军 (第2/2页)
喂药,所以士兵们都拥护他,打起仗来,特别卖命。 据说一个年轻的小兵腿上生疮,吴起竟用嘴给他往外吸吮脓血以减轻肿痛。 士兵的母亲听说后,放声大哭,有人问她: “吴将军如此关爱您儿子,应该高兴啊,为什么反倒悲伤?” 其母曰: “当年吴将军曾为他父亲吮疮,结果打仗时奋不顾身,终于死在战场上。 儿子受到将军的关怀,也会感激得不战死不罢休啊!” 官与兵,就是这样一种“交换”关系! 但是高官权贵们,不仅鄙夷他这些“贱行”,而且因为他的改革触动了自己的既得利益而仇恨他、排挤他。 关于“杀妻求将”的另一种说法是: 他的妻子田氏当时正患重病,为阻止他担任鲁军统帅去与自己的叔叔、齐军统帅田乞对敌而与吴起发生激烈争吵。 结果急怒之下,田氏竟被气死。 齐国战败后,恨死吴起的齐国人便诬他“杀妻求将”。 他的政敌为了丑化他,更把这个故事编的家喻户晓,流传一方,不明真相的人不由不信。 所谓“贪财”,可想也是对“取之有道”的“财”从不谦逊,分毫不让,却绝不扣军饷、喝兵血。 否则士兵们就会厌恶他,战斗谁也不肯拼命。 至于“好色”,对手们并没举出什么实例。 实际上,在“色”的问题上,当时许多人都比吴起更出名,又何必仅责难他一个人? 政敌们还讥讽他是“鄙陋小人”,其实他很有政治眼光和思想修养: 文侯之子武侯继位后,到西河去视察,坐在船上顺流而下,望着险峻的高山,汹涌的黄河,非常得意的说: “这样的河山当国门,是魏之宝也!” 左右的大臣们也随声附和地颂扬河山之美,吴起却给他们泼冷水: “河山的险要在其次,国家的安全主要在德!” 武侯听到不和谐音有些恼怒: “你这是什么意思?” 吴起拱手作答: “当年三苗氏左有洞庭、右有彭蠡,不修其德而被禹灭; 夏桀之居,左有黄河、济水,右面是泰山、华山,南为伊阙峻岭; 北是羊肠小路,更加易守难攻,但由于他残暴不仁,还是被商汤推翻; 殷纣的国都左有孟门,右有太行,常山耸其北,大河经其南,可谓固若金汤。 然而当周人攻来,他自己的军队竟然倒戈相向,可知他已被百姓所抛弃,再险要的地势也挽救不了他失败的命运。 所以臣说: 国家之宝,在德不在险。” 这在当时,是标准的“君子观念”,魏武侯也不得不承认: “您说得对极了。” 可惜“人之道”总是“才能”与“仇敌”成正比,越是有才,树敌越多。 由于魏文侯对吴起非常信任重视,还没有人能中伤他。 魏武侯继位后,一朝天子一朝臣,为了重用自己的“新班人马”,难免疏远父亲的旧臣。 吴起也就被仇家设计陷害,出逃到楚国。 楚悼王也很欣赏吴起的才干。 用为令尹(相当于“相国”),位高权重,更便于他在楚国大力推行新政: 明法申令,精兵简政,淘汰并裁减无关紧要的官员,削减官吏俸禄; 贵族们的特权也被削弱,省出的钱用于提高将士们的待遇,改善军事装备…… 实力增强后,吴起指挥楚军南平百越、北并陈蔡,却“三晋”,西伐秦,使楚一反被吴打败后的积弱,中兴为当时的强国之一。 可是“改革”也使吴起在楚国又树起一批仇敌。 楚悼王去世的当天,那些吃了亏的贵族和被他撤掉的官员们便发动叛乱,要找吴起报仇。 吴起当时正忙于操办丧事,猝不及防,知道自己脱不过此劫,急忙跑到停灵床前抱住楚王的尸体。 恨极了的暴徒们一顿乱刺乱射,虽杀害了吴起,王尸上也中了十余箭,戳王尸可是灭门之罪! 新王就算不想替吴起报仇,也不能不追究这些大逆不道的乱臣,因而抄斩了作乱的七十余家。 吴起死到临头还能急中生智,预设下为自己复仇的“陷阱”,可见他如何聪明。